社会服务

乌审旗用“生态”底色绘就“发展”绿色2023-11-27    文字:郭镕 图片:贾志红 张席睿 邬思湉 杜云凤 立军

夕阳西下,余霞成绮,大漠如波,汽车穿行在毛乌素沙地腹部的蜿蜒公路上。转弯处,一轮火红落日镶嵌在茫茫大漠的地平线,把整个沙地染上一层金色。初冬的毛乌素沙地,无数道沙砾涌起的褶皱如凝固的波涛,一直延伸到天际。行进在这片沙地上的tyc1286太阳成集团新闻系师生被一番景象震撼:方格沙障如恢恢大网,将流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大家不仅惊叹于日落大漠、沙障遍野的奇观,还有这背后乌审人世世代代在沙窝窝里提着铁锹、扛着锄头、流着血汗的七十余年奋斗史。


夕阳下的毛乌素沙地


治沙愚公:向沙漠要“绿”

“内蒙古干部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牧区大寨博物馆里,习近平总书记对毛乌素沙地治理成就的肯定跃入眼帘。


习近平总书记对毛乌素治沙成就的评价


“这面照片墙上挂着的黑白、彩色照片,无论是青年壮年,还是老人小孩,他们都是治沙英雄,都是乌审最可爱的人。”乌审旗委办公室主任高利军介绍到。望着墙上的一张张笑脸,我们真切感受到时空穿梭、历史纵横下一代又一代毛乌素儿女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爱。


毛乌素的治沙儿女


遥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乌审地区:“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在沙漠气候的影响下,旱灾和毒草灾是一对孪生兄弟,涝灾和寄生虫灾又是一对双生姊妹。沙、旱、醉马草、涝、寄生虫,雹是这里的六大灾害。“风沙刮得黄雾雾,越看越想没活头。”治沙大户乌兰达来说。沙害,让昔日的毛乌素沙地了无生气。就在这么个寸草不生的沙窝窝里头,乌审人团结起来,敢想敢干,向治沙先进地区学习。沙地歼灭战就这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在“乌审精神”的引领下,乌审人撸起袖子,扛着锄头,男女老少都加入到治沙的队伍中。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的宝日勒岱、谷启祥为代表的乌审人,铲毒草、兴水利、大面积种草种树、建设草库伦,征服沙漠、建设草原,开创了人进沙退、改造自然的壮举,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精神,作为牧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全国推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殷玉珍、盛万忠为代表的农牧民个人承包荒沙造林,以乌云斯庆13姐妹为代表的联户造林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乌审旗提出“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理念,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乌审旗开创了地企联动、全民参与治沙造林的良好局面,成功探索出了“企业造林”“产业治沙”模式,实现了“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相处”的历史性转变。一首激昂的“绿色进行曲”在新时代发展道路上奏响。


宝日勒岱和她的治沙伙伴们


乌云斯庆13姐妹


治沙智慧:兑绿色誓言

“沙子就是敌人,你不治它,它就治你,非治不可!而沙子治一丘少一丘,一年不行,二年,三年;一代不行,两代,三代,一定可以制服!”乌审人的誓言立下了,就一定会付诸实践。

和沙子打交道的十来年里,乌审人终于从沙窝窝里种出“草原”来。

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作出决定,命名乌审召为学习大会的典型。同年3月,特派记者郭小春来到乌审召进行历时三个月的考察,他亲眼目睹了乌审召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苦干实干的精神风貌。

“治沙种草大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在当地人的努力下,乌审召的治沙功绩不仅被党中央重视,卓越的成绩也吸引了一个西非国家的代表团——马里代表团。马里共和国北靠撒哈拉大沙漠,久受沙暴的困扰。1966年6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陪同马里贵宾来到了乌审召,从此“牧区大寨”的精神便享誉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乌审旗在治沙过程中探索出多种治沙模式,有‘家庭牧场’模式、‘划区轮牧’模式、‘封沙育林育草’模式、‘小流域治理’模式、‘飞播造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造林大户’模式、‘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模式、‘龙头企业治理’模式等。这是属于毛乌素儿女的治沙智慧。”乌审旗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宣传广电局局长谷雨娓娓道来。过去,大片大片的沙地没有人烟,就利用飞机进行大面积播种。但播下种子后没人管理,任其自生自灭,治沙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随着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更多适宜的治沙模式涌现出来,成为响当当的“乌审经验”。

再看眼前沙地的景象:沙丘倚沙障,沙障固沙丘,沙靠人,人用沙,毛乌素儿女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打好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攻坚战贡献乌审力量”的嘱托。

要细研究这沙障,里头的名堂可是大得多,不同沙障还有不同的性质:截留水分的草方格沙障,省料省工的平铺式沙柳沙障,生物、工程治沙并行的沙柳低立式网格沙障……乌审人用双手将沙地固定在这里,让沙子产金子,真正发挥边疆地区的屏障和桥头堡作用。


网格状沙障


绿富同兴:把沙柳“吃干榨尽”

“我们就是要把沙柳“吃干榨尽”,这个口号可是喊得响当当!

沙柳是毛乌素沙地防风治沙的大功臣。它形如火炬,抗逆性强,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沙柳三年成材,越砍越旺,但任其生长,不砍掉长成的枝干,到不了七年就会枯死。而修剪下来的沙柳枝条如何变废为宝,就成了问题。

乌兰什巴台村的党组织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二飞发现南方早有用木材制成颗粒燃料——生物质颗粒的先例。那当地富集的沙柳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道路?说干就干。平茬下来的沙柳枝条经过晾晒、切片、粉碎、压实,就成了新型燃料——生物质颗粒。


生物质颗粒


“生物质颗粒是一种新型清洁、环保型颗粒燃料,它能发挥生态循环、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三大绿色效益。”刘二飞介绍到。

分区平茬,沙柳复壮,沙地的植被覆盖率得到提升;生物质颗粒代替化石能源,PM2.5值持续向好;产业链条下的颗粒炉示范户成为新型农户,“村美、村净、村靓”的蓝图真正落地。

沙柳不仅可以被做成生物质颗粒,颗粒物充分燃烧后的残留物也可以作为重要肥料使用。从沙柳的种植到最后灰的应用,沙柳全过程参与沙地治理、生产发展,从刘二飞介绍时骄傲的神情就能看出来,在这茫茫北疆开创沙柳事业是生态发展的一大创举!

“沙柳的抗压能力非常强,下一步,我们就要做这个生态板!”沙柳用途很多,不仅可以做成簸箕、挡风、栅栏等手工艺品,加工成新型环保生物质颗粒,还可以作为木建材建造地板、床椅桌具等家居用品。在沙柳用途的探索方面,刘二飞一直在进行,在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方面,刘二飞也从未停下脚步。


刘二飞向师生介绍颗粒产业


茫茫沙地里,看得见的是乌审人把贫瘠沙地变成绿色宝地,品得出的是乌审人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团结一心、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牧区大寨乌审精神。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采访,不仅领略到毛乌素落日大漠的奇观,感受到乌审精神的强大感召力,还在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记者要用他的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要弯下腰来探民生,寻真理,要用鼻尖嗅到眼前、身后的故事。夕阳下,大家向镜头招手,将难忘的瞬间定格为永恒……


tyc1286太阳成集团新闻系师生在毛乌素沙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