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班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应邀来内大讲座2023-12-05    

2023年12月4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应邀来tyc1286太阳成集团讲座,他上午面向本科生进行了题为《现实主义与读者大众——路遥创作再思考》的精彩演讲,下午以《散文写作:为何写,写什么,如何写》为题,给文研班学员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

上午10时,赵勇教授以《现实主义与读者大众——路遥创作再思考》为题,围绕“现实主义”与“读者大众”两个方面,对路遥的创作与文学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谈到,路遥有一篇文章,叫《早晨从中午开始》,体现了作家的人生观、创作观与价值观,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他对“现实主义”的重视。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正值现代主义颇为流行的时期,赵勇教授结合史料带着大家重返历史现场,指出了路遥如何以清醒地认知,选择继续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关于现实主义,赵勇教授还援引《文学术语词典》中的定义,详细阐释了现实主义“描摹现实、塑造典型人物”的特征。

路遥有非常明确的读者意识,他的作品是写给大众而非知识精英看的。在《人生》获得巨大反响后,他更加明确了现实主义与读者大众的亲密关系。赵勇教授说:“不是为很小众的专家学者而是为广大的普通读者写作,这是路遥读者观和文学接受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与当年的先锋作家的一个重要区别。” 关于“读者大众”,赵勇教授特别提到了约翰·凯里的《知识分子与大众》。书中认为,现代主义本能携带着拒斥大众的基因,而现实主义与读者大众具有天然的亲和性。赵勇教授还引入萨特视角,探讨了路遥重视读者的原因。他认为,在对待读者的问题上,路遥与萨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试图“介入读者”,“需要什么写什么”。



下午3时,赵勇教授结合自身散文创作的心得,与文研班学员分享了散文写作的技法与观念问题。他以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聂尔的《父亲之路》等散文为例,阐述了散文创作中“为何写、写什么,如何写”等内容。赵勇教授指出,散文有艺术散文、学术散文、家常散文等多种呈现方式,而苦难与散文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没有对苦难的接纳与理解,就没有思想深刻的散文。他援引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指出学术性的工作应该被超越,“过时”是学术研究者必须面对的命运,而艺术性的文字是生命内在的召唤,它没有优劣之分,能够为人提供永久的“满足”。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与赵勇教授进行了“创作契机”等方面的交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