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乌力格尔(300部)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3&ZD139)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3年获准立项,由tyc1286太阳成集团全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包金刚、斯琴托雅、赵延花、杨玉成、刘志中,最终成果形式为系列著作、系列论文和音视频资料库,约90万字,音视频资料8000多小时。该项目已经于2021年8月通过结项验收。
“胡仁乌力格尔”一词为蒙古语音译,其本义是“在四胡伴奏下说唱的故事”。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其俗称为“本子故事”。清朝中叶,蒙古族民间艺人将汉族的“历史演义书”称之为“故事本子”,用四胡伴奏演唱,逐渐产生了一种崭新的以“说唐”系列故事为主的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胡仁乌力格尔”。经过200余年的发展,“本子故事”来源逐渐从汉族历史演义小说手抄本拓展到“四大名著”等书面章回小说、现代革命故事和蒙古族文人自行创作(包括二度创作)的故事(小说)。
这种富有活力的艺术形式是活态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鲜活的血脉,它在蒙汉文化关系史上是富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是蒙汉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其作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而产生的弥足珍贵的口头文化现象,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的典型例证,对推动祖国56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富有借鉴意义。
该项目成果包括三个部分:胡仁乌力格尔的传承与接受;胡仁乌力格尔与汉文学的关系;胡仁乌力格尔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由三个板块又形成五个子课题。完成了“胡仁乌力格尔口头叙事传承研究”“胡仁乌力格尔听众调查研究”“胡仁乌力格尔与汉文历史故事比较研究”“胡仁乌力格尔艺人档案整理及研究”和“胡仁乌力格尔资料库建设”五个成果。
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把散居各地的传唱人和研究者组织起来,参与项目研究的学者和艺人共有20多人,通过会议、微信公众号、网站,形成了学术研究与艺术传播的平台。该项目探索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完善、数字化保护,研究这一形成于蒙汉接触最频繁的东蒙古地区的特定文化现象,揭示了蒙汉文化相互影响的特点,勾勒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吸纳、认同的历史轨迹,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项目对于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各民族 文化的互动、共进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